亞太日報香港11日消息,近日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佈數字顯示,從2008年起,八大院校全日制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內地生人數持續上升,2009年增幅最大,2012年錄取的非本地生與本地生人數更達8:2比例,相當懸殊。資料引起不少香港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以公幣補貼內地生。
據香港《星島日報》報導,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字,但是在2012-13學年,就有4580名內地生修讀香港八大院校的研究課程,占整體研究生人數約70%,在2012年,八大院校研究院錄取的香港本地生僅530人。
2012-13年度,香港本地生成功入讀率為25%,非本地生成功率則為10%。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,根據教資會的資料,2012學年,該校研究院受資助研究式課程,有67%學生來自內地。
據香港南華早報網報導,由於報考的內地生人數眾多,中文大學有院系曾考慮予內地生更多照顧。有香港媒體昨日報導,中文大學物理系博士課程入學試被指考生以內地人為主,要求香港學生到深圳應考,最終因批評而准許本地生留港考試。但其後試卷又被指半數題目以簡體中文字書寫,遭到香港考生批評,也被線民質疑“喧賓奪主”。中大承認試卷使用簡體字,表示會積極跟進事件,但也強調,除了筆試外,會根據多項因素考慮是否錄取博士生。
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天討論非本地研究生的數字,不少議員批評“8:2”的比例太誇張,對本地生不公平。
根據教資會2013年的數字,每名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,單位成本逾50萬元(港幣,下同),扣除教資會劃一的4.21萬元學費,粗略估算院校可憑每名研究生獲取40多萬政府津助。
民主黨議員胡志偉認為,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競爭下,因研究底子較遜色,比較吃虧,又強調公帑理應投放本地學生,即使本地生從事研究的意欲低,政府亦有責任培訓本地人才。
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反駁,去年申請研究生課程的本地生,成功入讀率比非本地生高,不少院校開學後仍有剩餘學額,又指海外院校大多採用“擇優而錄”方式,不設非本地生上限。教育局會尊重院校自主,不會干預院校“擇優而錄”的收生標準。楊潤雄稱:“研究生要幫教授做研究、輔助教學,設非本地生上限,會令本地院校的研究生人數下跌,影響院校的研究能力。”
經民聯的梁美芬認為,“不少本地尖子選擇海外深造,若收取未達水準的本地生,只是縱容學生讀多幾年。”
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美嫦補充,90年代初,研究課程的非本地生比例上限為兩至三成,其後接納高等教育檢討的建議,才放寬不設非本地生的比例上限,以加強研究水準。她又認為,不少本地尖子傾向到海外修讀研究生課程,學生是否入讀本地研究院,屬個人意願。